“拿脑袋冒险”!他告诉世界红星如何照耀中国_埃德加·斯诺_毛泽东_盐池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2:10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有这样一个美国记者,他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来到中国,遍访30多个城市,真实记录下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;他突破重重封锁,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,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;他创作出轰动世界的<红星照耀中国>(曾易名为<西行漫记>),用手中的笔和相机,向世界讲述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。他就是埃德加·斯诺。

1928年,埃德加·斯诺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。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,九一八事变后曾亲赴东北、上海前线采访,发表报告通讯集<远东前线>。

斯诺在陕北。来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
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,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,使陕甘宁地区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根据地。当时,国民党对有关红军的消息进行严密封锁。“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,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。”斯诺在<红星照耀中国>一书中曾写道,“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,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。为了要探明事情真相,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?……我的结论是,这个代价不算太高。”

展开剩余71%

为了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,1936年6月,斯诺带着许多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问题,秘密前往陕北。他从北平出发,途经郑州时,与宋庆龄介绍而来的上海医生乔治·海德姆(中文名马海德)汇合,随后二人经西安一同北上,于7月秘密到达保安县(今志丹县)。

1936年11月14日,<密勒氏评论报>上刊载的埃德加·斯诺采访毛泽东的文章。来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
斯诺、马海德两人抵达保安后,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和接待。为便于采访,斯诺的住处被安排在离毛泽东所住窑洞不远的山脚下。7月15日,毛泽东在住处接见了斯诺一行,此后的4个月里,在那间简朴的窑洞里,毛泽东和斯诺进行过数十次彻夜漫谈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一天清晨,在黄华等人的陪同下,斯诺再次来到毛泽东住的院子,此时毛泽东正站在窑洞门口迎接他们。和煦的晨光照在毛泽东的脸上,使他看起来容光焕发,斯诺敏捷地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,询问是否可以给他拍张照片,毛泽东微笑着应允。但此时毛泽东并没有佩戴军帽,于是斯诺便顺手把自己头上的新军帽摘下递给毛泽东。照完相,毛泽东缓步走到斯诺跟前,把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他的头上,斯诺像一个红军战士般向毛泽东立正敬礼。此后半生,斯诺始终将毛泽东戴过的这顶红星八角帽带在身边,将其视作二人友谊的见证。

当斯诺和马海德风尘仆仆抵达苏区时,正值盐池解放。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宁夏唯一的县,盐池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尤其是盐池三宝——咸盐、皮毛、甜甘草,更是在日后成为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经济支柱产业。战士们高歌打盐,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斯诺心向往之。

图片来源:盐池革命历史纪念园

在<红星照耀中国>“苏区工业”一节中,斯诺写道:“盐池的盐是中国最好的,所产的盐色白如晶,产量很大。因此苏区的盐比国民党中国又便宜又多,盐在国民党中国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,对农民不利。”由盐池运出的大量食盐被销往“国统区”,换回了宝贵的粮食和生活物资,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建设。

在4个月的时间中,斯诺辗转苏区多地,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将领,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,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、军事策略、红军战士的生活,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、货币政策、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。

1936年10月,斯诺返回北平后立即伏案撰写<红星照耀中国>书稿及有关红军的报道。1937年10月,<红星照耀中国>一书在英国首次出版,这是关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、中国工农红军情况的最早、最详尽的报道,为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。

此后的30多年间,斯诺又先后多次访问中国,他也数十年如一日地以其风格独特的报道和著作,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。1972年2月,67岁的埃德加·斯诺于瑞士安详去世。1975年10月,斯诺夫人专程来到中国,将斯诺保存了近40年的那顶毛泽东戴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红星八角帽,亲手交到邓颖超的手里,并通过她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(现国家博物馆)收藏。这顶红军帽见证了一段“红星照耀中国,精神远播世界”的佳话。

来源:人民网综合盐池革命历史纪念园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